圆周齿距偏差是按-5070齿距规检验所有73个啮合齿距的结果计算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测量是在磨削方向从**个被磨齿槽进行的。齿距偏差和各参数的检验列出了按测量值计算的2个20Cr2Ni4A钢齿圈的圆周齿距偏差fptr,并且齿圈1上大半是误差的径向分量,而在齿圈2上是切向分量。在这2种情况下,测量齿的左、右侧是在磨削方向,是从同一齿槽开始的,但这个齿槽是任意的。应该指出,在齿圈1的146个中14个圆周齿距偏差和齿圈2上的15个圆周齿距偏差有相反预期的符号,但是,这些误差的一般规律性符合)中反映的预定值。
因为在齿圈的上述参数(z=73,x=+0.079)下,优化调整几乎没有效果(磨削1个零件的时间仅缩短2%~4%),故所有零件的加工是在标准调整下完成的。这时砂轮修整角砂等于被磨零件的原始齿形角,即砂==20°,而调整的杠杆臂为690mm。
在磨削后,对齿圈检验了公法线长度及其齿圈各段上和沿齿圈宽度上的变化,并检验了啮合齿距,并用磁粉探伤法检验是否有裂纹。在一个45CrNi钢齿圈上用PFSV-1200检测仪检验了齿廓和齿向。测量3个沿圆周均布的齿表明:齿向误差沿左侧为16m,沿右侧为26m,而齿廓误差分别为34m和42m,并且在从齿根到齿顶测量时发现负偏差。测量的齿廓偏差与同一零件的啮合齿距偏差吻合不好。
啮合齿距的检验已研究得比较详细,因为所实施的检验法在许多情况下可评估磨齿机分度机构的精度,可表征切削过程的特点,并可给细调机床提出有根据的建议。啮合齿距偏差是用3种类型的齿距仪检验的:“克。切伊斯”公司(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触缘齿距仪,国产21501型切线齿距仪和国产-6070型切线-触缘齿距仪(测量次数*多)。上述任一种齿距仪的调整是按齿数为z=23的齿轮样件的2个标记齿进行的,从而缩短了这道工序的时间。
在每个零件上必须从磨齿方向1个早先标记的齿槽开始,按两侧检验所有73个齿。有时,测量开始就与**个被磨齿槽重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测量是从任意齿槽开始的。为了评估齿距仪工作的稳定性,在检验结束时应重复测量头3个齿距。
由上述磨齿比较精度的数据要作出严格的结论是不够的,尤其是几乎没有接触标准的检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将高频淬火的45CrNi钢替换成20Cr2Ni4A渗碳钢齿圈,对生产商来说为保证磨齿精度不会引起附加的难度。
测量公法线长度表明,从制造工艺的观点来说,规定的B型联接完全适合于高频淬火的齿轮,但是对渗碳钢齿轮按A型联接扩大公法线长度公差(齿厚)是合适的,从而符合有关文献的推荐。除此之外,上述数据是一种原始资料,可将现行的运输机器制造业的牵引传动装置的制造工艺过程与将来更为先进的工艺过程作比较。